强化技物结合 扎实做好小麦后期田管工作
发布日期:2018-05-28 浏览次数:1523
强化技物结合 扎实做好小麦后期田管工作
去年秋种,受9月19日至10月18日持续连阴雨天气的影响,小麦播种期普遍推迟,种植面积有所下降。播种后遇到近50天的干旱,致使基本苗严重不足,元月份遭遇两场暴雪及十分罕见的低温冻害,4月5日至7日又受到倒春寒的袭击,今年小麦的苗情异常复杂。
进入五月,我省淮北麦区处于灌浆初期,江淮及沿江麦区进入灌浆中期,总体生育进程较常年略有推迟。淮北小麦长势较好,群体足,穗数多且匀,株高正常,分化的小穗、小麦花数较多,但倒春寒冻害较重。沿淮及以南稻茬麦长势一般,有一部分晚播小麦,群体不足、不匀,受前期渍害影响,有早衰现象。
一、小麦后期的生物及自然灾害
小麦生长后期,将经历开花、授粉受精、籽粒形成、灌浆和成熟等生育过程。其特点是:时间短(35~45天),任务重(籽粒所积累的干物质2/3~3/4靠这一阶段生产),病虫害气象灾害多(穗腐、锈病、白粉病、穗蚜等危害重、干热风、高温逼熟、风雹倒伏灾害时有发生),回旋补偿余地小(一旦为害,损失惨重,且不易弥补)。因此,必须加强后期田间管理,强化防病治虫防灾减灾意识。
二、我省小麦后期病虫害发生趋势
预计2018年我省小麦病虫总体偏重发生,赤霉病在沿淮及其以南麦区存在大流行风险,蚜虫、纹枯病偏重发生,其他病虫中等以下发生。沿淮淮北以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麦蚜、吸浆虫、麦蜘蛛和孢囊线虫病为主,兼有叶锈病、粘虫。江淮及沿江江南以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麦蚜为重点,兼有麦蜘蛛。
预计2018年全省小麦病虫发生面积9700万亩次,其中:
1.赤霉病:偏重至大发生,发生面积约2400万亩。
2.纹枯病: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2300万亩。
3.锈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约900万亩(条锈病400万亩、叶锈病500万亩)。
4.根腐病:淮北麦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约200万亩。
5.白粉病:偏轻发生,发生面积约500万亩。
6.蚜虫:沿淮淮北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2300万亩。
7.麦蜘蛛:偏轻发生,发生面积约800万亩。
8.吸浆虫:常发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约200万亩。
9.粘虫:轻发生,发生面积约100万亩。
三、小麦生长后期田管重点
小麦生育后期管理的重点是养根护叶,防早衰,增加粒重,预防干热风和高温逼熟,浇灌浆水和防治病虫害。切实做到,小麦丰收不到手,管理一天不放松。
四、小麦生长后期田管对策
(一)主攻目标
沿淮淮北麦区以穗蚜为重点,雨后补防穗腐,兼治条锈、叶锈、白粉病,浇好灌浆水,预防干热风、高温逼熟和早衰;淮河以南稻茬麦区以穗蚜为重点,兼治条锈、白粉病,预防早衰和青干,建议继续加强清沟理墒、防渍防涝,及时抢收,防止烂麦场。
(二)总体防治技术
赤霉病穗腐:
赤霉病是温暖潮湿和半潮湿麦区广泛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1.影响其发生和大流行的因素。
(1)病原菌种类多。无性态是禾谷镰刀菌,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禾谷镰刀菌有11个种的族系,且其他多种镰孢如燕麦镰孢、黄色镰孢等也能引起赤霉病。
(2)菌源量大。翻耕不深,秸秆还田量大和带菌残渣为该病流行提供大量菌源。
(3)品种抗性差。目前还没有免疫和理想的抗病品种。
(4)品种的农艺性状。
①株高。矮秆品种接受土表弹射到穗层的子囊孢子比高秆品种要多得多。
②抽穗整齐度,齐穗时间长短。抽穗整齐,齐穗时间短,遇雨的机会就少,可减轻流行。
③花药残存时间长短。花药对病原菌的入侵起到一种协助作用,残存的花药能给病原菌提供营养,从而帮助病菌侵入。
④灌浆速度快慢。灌浆速度快,降低病菌的扩展范围。
⑤小穗密的品种容易感染赤霉病。
(5)气象因子。影响小麦赤霉病穗腐发生程度的气象因子除了与抽穗扬花期的降雨关系密切外,还与当时的田间湿度、雾霾、日照强度等因素有关。降雨日数多、田间湿度大、雾霾重、结露、阴天多,都会加重穗腐的发生。
(6)栽培。由于去年我省播种期间遇雨导致播期推迟,加之出苗后长期干旱,整个小麦生育进程推迟,长势不均衡。因我省南北麦区跨度大、茬口不同、品种各异、气候差异大,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地块、就是同一地块相同的品种也出现了“大小苗”现象,有的抽穗有的还没抽穗,这就导致今年赤霉病防控期会延长,给防控增加难度。
2.防治策略。预防为主,主动出击,首次预防不放弃,二次三次防治看天气。
3.防治药剂。可选用戊唑·咪鲜胺(40%福满佳)、唑醚·戊唑醇(30%粒粒增)、戊唑·肟菌酯(75%拿敌稳)、氰烯菌酯、戊唑醇、福美双、井冈·腊芽菌等。
穗腐的防治不能拘泥于已经防了1~2遍,关键是若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停间隙要及时补治。如遇大流行年份,首次防治后,需隔5~7天再喷药1~2次,以确保防效。
据天气预报显示,4月底到5月初北方有一次降水过程。由于赤霉病感病期较长,对于晚播生育期延迟、生育期长的晚熟品种和淮北北部抽穗偏迟的田块,要做好5月上旬前期最后一遍药的喷施。
考虑到小麦灌浆后期灰飞虱虫口密度问题,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建议使用咪鲜胺、戊唑醇、福美双等复配剂防治。
白粉病:
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我省是重发省份。小麦受害后,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的高达20~30%,个别地块甚至达到50%以上。
白粉病菌属专性寄生菌,湿度越大,萌发率越高,以接近饱和湿度而不形成水滴时萌发最好。因此在植株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或阴天时发生较重。
白粉病菌完成侵染并建立寄生关系后,即在菌丝中分化形成分生孢子梗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孢子成熟后脱落,由气流向周围传播引起多次再侵染。白粉病菌潜育期很短,整个生育期中再侵染十分频繁,条件适宜时,可在短期内暴发流行。
药剂防治。使用化学药剂是防治白粉病的关键措施。因长期单一使用三唑酮,病菌已经产生抗药性,故应注意用甲氧基烯酸酯类药剂单防,或与三唑类药剂混用或交替使用。
可选药剂有:戊唑·咪鲜胺(40%福满佳)、唑醚·戊唑醇(30%粒粒增)、戊唑·肟菌酯(75%拿敌稳)、腈菌唑(40%信生)、戊唑醇(43%富力库、43%金菊、80%戊净80)、烯肟·戊唑醇(20%爱可)、己唑醇(5%甬福)、或40%咪鲜胺等。
锈病:
锈病主要指条锈和叶锈,常用药剂有戊唑醇(43%富力库、43%金菊、80%戊净80)、氟环唑(12.5%欧博)、唑醚·戊唑醇(30%粒粒增)、已唑醇(5%甬福)、吡唑醚菌酯(25%优贝加)等。
蚜虫:
正常年份4月底至5月初,蚜量激增,今年小麦生育期较常年有所推迟,蚜虫发生为害期也将顺延。预计主要麦产区发生高峰在5月中旬前期。
防治指标:800头/百穗以上喷药防治。
鉴于毒死蜱和乐果等均对小麦灌浆后期灰飞虱虫口密度的增加有影响,防治穗蚜时宜选用吡虫啉(35%鹰高、70%艾美乐)、阿维菌素(3%推手)、吡蚜酮(50%顶峰)、丁硫·吡(15%金好年)、烯啶·吡蚜酮(40%粮人、80%宝邦、80%极锐)、高效氯氟氰菊酯(2.5%功喜)、高效氯氰菊酯(4.5%绿百事)、氟氯氰菊酯(2.5%劲彪)、左旋氯氰菊酯(18.1%富锐)、20%咪蚜胺、精高效氯氰菊酯(1.5%安绿丰)、吡蚜·噻嗪酮(50%双电)、啶虫脒(20%喜可)、吡蚜·呋虫胺(60%优拳)和氟啶虫胺腈(22%特福力)等药剂喷雾防治。
防早衰,浇好灌浆水:
1.防早衰。小麦生育后期主要靠倒一、二叶和穗下节间进行光合作用,生产碳水化合物供籽粒灌浆。因此,保护好旗叶和倒二叶,延长其绿色功能期,对提高粒重有重要作用。同时,小麦开花后,根系的活力开始衰退,延缓根系衰老,使根系具有较长时间的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对提高叶片的光合效率有直接的影响。可通过喷施1~2%的尿素和宇宙星或太阳城宝等,既能防止早衰,又能增加粒重、改善品质。
2.浇好灌浆水。小麦从开花到成熟期,需水量最多。土壤水分以达田间持水量的70~80%为宜,过多则土壤空气不足,常使根系早衰;过少则水分不足,在籽粒形成期前后,会使籽粒退化,在乳熟期前后,会使籽粒瘪瘦。而江淮分水岭和淮北麦区,在这一时期降雨较少,气温高,蒸发量大,常出现干旱;有时还会出现干热风,会使叶片蒸腾作用增强,籽粒灌浆强度降低,显著降低粒重,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因此,在小麦开花期没有降雨、土壤比较干旱的地区,应浇好扬花水,也可在灌浆初期浇水。还可在小麦成熟前10天左右浇一次麦黄水,这样可以明显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干热风危害,并有利于麦田套种和夏播。但要注意有风不能浇,以防倒伏。
预防干热风和高温逼熟:
小麦后期干热风和高温逼熟的发生不可预测,如果重发,势必造成小麦青干、千粒重下降,对产量影响较大。
干、热、风三要素中,高温是主因,其次是相对湿度和风速。一般轻级会使小麦千粒重下降1~3克,减产5~10%;重级会使千粒重下降4~5克,减产10~20%。
高温逼熟。在小麦灌浆成熟阶段,遇到高温天气,特别是大雨后骤晴,导致小麦叶片萎蔫或卷曲,茎秆变成灰绿色或灰白色,麦穗失水变成灰白色,麦芒灰白干枯,灌浆受阻,植株提早死亡,籽粒提前成熟,粒重下降,产量降低。
干热风和高温逼熟预防:在灌浆初期和中期,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提高植株体内磷、钾浓度,增大原生质粘性,增强植株保水力,提高小麦抗御干热风和高温逼熟的能力。
防倒伏
受去年迟播和播后干旱的影响,小麦次生根条数偏少,下扎深度较浅。开春后各地普遍追施氮素,小麦起身拔节期气温较高,基部节间拉得过长,若后期遇到风雨,发生倒伏的风险较大。最好能在“一喷三防”的时候每次都加喷含钾量高的叶面肥。
此外,小麦到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粒重达到最高,此时麦穗变黄,叶片枯黄,茎秆金黄,茎节微绿,籽粒内部呈蜡质状,能被指甲切断,是最佳的收获时期。
太阳城股份农化服务中心